海棠耽美 - 历史小说 - 七十年代胡同姑娘在线阅读 - 七十年代胡同姑娘 第6节

七十年代胡同姑娘 第6节

    盛琳立刻转了说话的对象,问盛河川道:“大爷爷,您现在住在哪儿?”

    盛河川侦察兵出身,又阅历丰富,人老成精,早就炼就了一双火眼金星。盛爱国祖孙俩的神情都被他看在了眼里。

    找到失散多年的弟弟,他固然十分欢喜,对于亲情也有一丝期待。

    但他看到过太多的人事变迁,纷繁复杂。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,变成什么样恐怕他自己都无法预料,更不用说前些年那种特别复杂的□□势了。

    多少夫妻、父子离散,等重聚的时候,早已物是人非,亲人早已不是原来的那个亲人。重者变成不同政治阵营的人,互相欺瞒,互相利用,最后命丧亲人之手;轻者自各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谋算。

    真正志同道合又把亲情放在利益之上的,那是少之又少。

    所以他虽然来认亲,也欣喜于弟弟还活着,并且成家立业,子孙昌盛。但他对这份亲情抱着警惕之心。

    目前来看这个弟弟和他的孙女还是个些小盘算的。如果对方谋的是小利,他不妨给一些,毕竟这是他在这世上唯一的亲人。但如果太贪,这门亲不认也罢。

    面对盛琳的询问,他脸上慈爱的笑容没有变:“槐花胡同。”

    第8章

    “槐花胡同?”盛琳想了想,眼睛忽然一亮,“是不是在后海那一带?”

    “对。”

    盛琳脸上的笑容顿时热络了一些:“那里我知道。以前我跟同学还去那边玩过。”

    那一带离皇城近,以前住的都是大户人家,园子、宅子都建得极为讲究。

    现在就算那些院落都住进了劳动人民,成了大杂院。但因环境好,屋子宽敞气派,能住进去的都是有头有脸或是有些门路的人,再不济也是附近大单位的职工。像她家这样的小老百姓或小单位的职工根本进不去。

    想起这个,盛琳看盛河川再不是看穷亲戚的目光了,便是对方毅的态度也有了改变。

    经盛琳这么一提,盛爱国也想起来了,对盛河川道:“哎,那可是好地段。”

    盛河川摆摆手:“就是单位安排住进去的,也是大杂院,跟你们这儿也差不多。”

    方毅见说话告一段落,赶紧插了个空:“盛大爷,我还得上班,就先回去了。您几位慢聊。”

    盛河川还没说话,盛爱国就留客道:“小方不急吧?在这儿吃晚饭,吃了晚饭再回去。”

    “不了不了,要上班呢。”方毅说着站了起来,挥挥手转身离开。

    “琳琳你代我送送你小方哥哥。”盛爱国又道。

    盛琳站了起来,有些为难。

    她真不想出去晃荡,尤其是还送一个男青年出去。要是被街坊邻居看见,不定怎么嚼舌根子。要是传到那位耳里……

    可还没等她想停当怎么推脱,方毅已经飞快出门了,只留下一句话:“不用客气,我走了。”

    盛爱国站起来朝外看了看,嘴里念叨:“这孩子……”

    傍晚的时候,盛河川见到了下班、放学的盛国强一家三口。

    李玉芬对盛河川那真是十二分的热情,行事落落大方,说话也极体贴周到。要不是看到过盛景的样子,盛河川没准会对这位侄孙媳妇很有好感。

    盛家屋子里的摆设并不寒酸,缝纫机、自行车都有;盛爱国和盛国强、李玉芬手上还戴着手表;一家子的穿着也不错,没有一个补丁;盛智崭新时髦的文具盒还是李玉芬特地托人从上海带回来的——盛智自己显摆说出来的。

    想想盛景那面黄饥瘦的脸庞,摞满补丁的衣服,露脚趾的鞋子,盛河川被眼前这一家子体体面面、其乐融融的样子给刺痛了眼睛。

    盛河川就在跟李玉芬说话的时候,有意往孩子身上扯,在夸了盛琳和盛智一番后,他问道:“二丫头多少岁了?上几年级了?”

    李玉芬脸上的笑容僵了一瞬,不过很快恢复了表情。

    要不是盛河川一直注意着她脸上的表情,都看不出她这一瞬间的不自在。

    “她十六岁了,刚好初中毕业。生老二那会儿琳琳还不到两岁,我工作又忙,我婆婆也还在上班。我们又要忙家务,又要带小孩儿,根本忙不过来。所以我就把她送到我妈家去了,让我妈帮带。结果那孩子就怨恨上了我们。”

    说到这里,李玉芬满脸的无奈。

    “我妈去世前她不愿意回来,我妈也舍不得,我就一直由她呆在乡下。我妈去世后我又去接她,结果她还是不愿回家。”

    她捂了捂眼睛,一副为女儿痛苦伤心的模样,声音也变得黯然。

    “现在城里的情况您老也知道,到了年纪就得下乡。琳琳高中毕业都找不到工作,更不用说初中毕业的小余了。就算接她回来,她也是要下乡的。与其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,不如在我娘家呆着。所以我们也就没勉强她。”

    这套说辞,李玉芬不光对邻居说,对同事说,其他问及的人提起这个话题,她也要说上一遍。对这一套表演,她熟练到了返璞归真的地步。

    如果不是盛景先一步找到盛河川,给了他第一印象,盛河川还真能被李玉芬骗了去。

    这会儿他在心里保留看法,决定去打听打听,看看事情到底像李玉芬说的这样,还是盛景说的那般。

    而此时,槐花胡同的大杂院里,大家从方毅口中知道了盛爱国一家的消息。

    “这么说,那天那个小姑娘说的是真的?他们家三姐弟,就只有二丫头不受待见,一直放在乡下不接回来?”王大妈好奇地问道。

    方毅摇头:“我只陪盛大爷找到亲戚就回来了。至于具体情况如何,我也不清楚。”

    大家都知道方毅的性格。

    别看他年轻,可性格沉稳,不确定的事他从来不会轻易表态,也不会在背后说别人是非、评判别人对错。

    知道环化胡同里真有盛大爷的弟弟一家,大家对盛景的话就基本相信了。

    那孩子找父母都找到他们这里来了,可见是真不知道自己家的门朝哪边开。父母从来没有接过她回家。

    再加上盛景昨天来时表现得无助又可怜,大家心理上直接偏向了她这个弱者,觉得她不可能撒谎——骗了他们,她有什么好处呢?

    “啧啧,这年头只有不愿让孩子下乡的,没见过把孩子放在乡下不让回城的。”马大婶发生灵魂的质疑,“这是亲生的吗?”

    “可不就是?”

    这一会儿院子里淘米洗菜的人不少,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了一番,做出各种猜测。

    于是等盛河川回来的时候,大家都围上来好生打听了一番。

    盛河川也知道这年头大家没什么娱乐,大家住在大杂院里也没什么隐私,你家每天吃什么菜,甚至哪家夫妻一个月办几次事儿,大家只要有心,都能打听得一清二楚。

    他把盛爱国和李玉芬的那番解释对大家说了一遍。

    “确实也是。要是没有老人帮忙,孩子生多了还真没办法。”有在这方面受过苦的人立即接话道。

    王大妈心里有疑问。但这是盛家的家事,她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也不好多说,便洗着衣服没有说话。

    倒是旁边一个六十多岁长相有些刻薄的老太太道:“就算生了孩子没人带,放到乡下去,也没得让孩子连家门在哪儿都不知道的吧?就算寒假暑假不接回来,大过年的也应该接回来吧?那可是外婆家,不是爷爷奶奶家。”

    第9章

    “对呀。”马大婶立刻接话道,“我一看那闺女那模样,就知道不对劲儿。”

    王大妈看盛河川紧抿着嘴,似乎有些不高兴,她赶紧打圆场道:“各家有各家的难处,你怎么知道人家是怎样一个情况?行了行了,天也晚了,大家赶紧回家睡觉吧。”

    大家也就好个八卦,本来就事不关已。这会儿看到盛河川不高兴了,大家赶紧回了家。

    方毅正要转身,就听盛河川叫他:“方毅。”

    “盛大爷,您叫我?”

    “你来。”盛河川朝他招了招手,转身开门进了屋。

    进门坐下,盛河川问他:“星期天有空不?陪我去趟李家庄。”

    “有空。”方毅点头,又好奇问道,“您不是找到弟弟了吗?怎么还去李家庄?”

    “我想看看那小姑娘是个什么情况。”

    方毅沉吟一下道:“如果您只是想了解情况,其实不必亲自去,托人去打听一下就行了。咱俩陌生人去,反倒引人注意,给那小姑娘惹麻烦。”

    盛河川先前也是这么打算的。

    要知道这时候严禁人员流动。一个村子很少有陌生人去。他跟方毅出现在李家庄村头,不消两刻钟,整个村子的人就能得到消息。

    盛家人连真实地址都不肯给那小姑娘。他们去李家庄的消息传到盛家人耳里,肯定会给小姑娘带来麻烦。

    托人打听最好。

    只是一来没合适的人,二是他也想亲眼瞧瞧那个叫盛余的小姑娘是个什么情况。

    这关系到他以后如何跟弟弟一家相处。

    “我原是想打扮成别村的村民,尽量不引人注意。不过你有合适的人帮着打听,那是最好不过。”

    “我有朋友去红旗公社采访过,在那里有熟人。我让他帮忙打听打听。如果实在不行,我再陪您亲自去。”方毅道。

    盛河川知道方毅所在单位跟许多报社都有紧密联系。

    听他这么说,他就放下心来:“成,那就拜托你了。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盛家这边,把盛河川送走后,一家人回屋讨论这件事。

    “爸,大伯是机械厂的科长,您说他能不能给琳琳找个工作?”李玉芬开口问道。

    说完她又赶紧补充一句:“本来呢,乍一相认就提这事肯定不好,显得咱们认亲是奔着好处去的。只是时间不等人,下乡是有期限的,眼看离截止日期没几天了。”

    盛爱国道:“不是说让她接你的班吗?等我们两家的关系处得近一些了才好开口,到时候让她大爷爷给她调到机械厂去。”

    “可如果退下来了,家里就少了一份收入。如果大伯能帮琳琳直接安排工作,咱们家五口人就有四个上班,经济也能宽裕许多。”李玉芬道。

    她十九岁生的盛琳,今年才三十七岁。这么年轻就让她不上班,在家里做家庭妇女,她满心地不情愿。

    因为是以农村姑娘的身份嫁的盛国强,大杂院里多少人看不起她。后来她上了班,虽然只是在垃圾处理站,不是什么好工作,但比起那些家庭妇女,她的腰杆子就硬了许多,自己有了收入在家里说话都硬气。

    当家庭妇女累死累活的伺候一家老小还得不到尊重,这种日子她可不想过。

    盛爱国觉得李玉芬说的也有道理。

    盛琳是女孩子,如果她跟那个大院子弟谈对象顺利,她很快就要带着那份工作出嫁。到时候盛家直接就少一份工资。

    两个人的工资养两个闲人,虽说日子也能过得下去,但怎么也不如三个人养一个闲人来得轻松。

    吸了一口旱烟,盛爱国对李玉芬道:“你再回娘家一趟,把老二接回来,能让她替琳琳下乡最好。你大伯即使愿意帮忙,这工作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。”

    “况且,就算没下乡的事也得把她接回来。你大伯今天一再问起她。一直把她放在乡下不是个事儿,毕竟在外人眼里那就是你们的孩子。以前亲家母在的时候还能说她在老人跟前尽孝。现在亲家母不在了,再放在乡下要惹人怀疑。”

    提起接盛景,李玉芬就万般不乐意。但公公说的也有道理,她也知道这事不能拖。

    “行,那我明天请假再回娘家一趟。”